郭登瀛(1889—1972),字方州,本县城内人。
郭登瀛出身于贫寒的农民家庭,幼年无钱上学。清秀才王式尊看他聪明好学,破例免费收为弟子,读了3年冬学。父母年迈,兄嗜鸦片,不务正业。登瀛14岁便租田种地,养家糊口。迫于生计,清光绪三十三年(1907),弃学赴省投军,当了常备兵,每月薪银4两2钱。
宣统二年(1910),清政府实行军事改革,为培养军事人才,招模范队120名,郭登瀛报考被录取。经过十个月的培训,派任八十五标二营左队二排四棚正目(中士班长),率新兵40名。参训期间,与山东人杨彭龄交往甚密,白天共磋军事技术,晚上杨彭龄常把宣传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书信、报刊偷偷地传给郭登瀛,并给他讲清政府的腐败和必然灭亡的道理,使郭逐步树立了推翻清朝统治的信念,奠定了他参加辛亥革命的思想基础。一天,杨彭龄召集郭登瀛等十多人在双塔寺第一塔顶歃血为盟,秘密宣誓:“我们是革命党,要扶汉灭清、革清家的命。”
宣统三年(1911)10月lO日,武昌起义。太原决定10月29日起义,杨彭龄派郭登瀛找好友李成林(把守太原南门的巡缉队长)传达同盟会议的起义决定,由李成林打开南门迎接义军进城。郭登瀛部任先锋队攻打抚台衙门。29日凌晨两点,由姚以价发令起义,5点,郭登瀛部按计划到达南门。长驱直达衙门街口与清军接火,战斗中击毙了巡抚陆钟琦父子及山西混成协统谭振林。起义成功后,为防止清军袭击,义军总部挑20名小头目为骨干组成两个敢死队(营),每队下设4个小队(连)。阎锡山见郭登瀛勇敢参战,派任第一敢死队小队长,开往忻州、五台一带暗击进犯清军。民国2年(1913),阎锡山调登瀛部驻扎五台河边村保护阎的家小。民国15年因郭在一次喝酒后骑在观音菩萨脖子上,被阎的父亲发现,便调郭回了太原降职为排长。民国,15-25年郭登瀛效忠于阎锡山,参与镇压工农革命后,被提拔为晋军一九六旅三九二团团长。民国25年红军东征期间,郭登瀛部队两次与红军交战,均被打败。中阳大石头之战被俘后,郭被送往延安红军大学住了一个月。这期间,中央首长和留苏学生及苏联友人经常同他谈话,还参加了红军的庆功大会。毛泽东主席3次单独接见他,同他亲切交谈共产党的政策和抗日计划,要求他回山西做阎锡山的工作,达到共同抗日或给共产党的抗日部队让路的目的。离开延安时,毛主席为他设宴饯行,中央首长一一与他握手告别。郭骑着马,由两名红军战士步行护送过黄河。
回到太原后,郭三次找阎锡山才被接见。后派他任上校副旅长,郭果断辞职,携带家眷,返乡务农。
民国35年(1946),中阳县城被解放军包围,城防司令张居乾向阎锡山电报告急,阎复电指示:“请郭登瀛指挥突围。”郭坚辞拒绝。
1951年迁居太原,1956年加入民革组织,1972年病逝,时年84岁。